免费文学 > 鹌鹑 > 你是我的蝴蝶

你是我的蝴蝶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免费文学 www.mf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李白一直有点古怪的收集癖,比如没气的打火机,又如杨剪大学时期的日记本。当时他从那栋北大教师公寓里搬出自己的红沙发,搬出自己,也偷偷捎走了一些被杨剪堆在柜子里落灰的杂物,他觉得自己如果要继续活下去,就必须得多留点念想。其中就有这么一沓本子,封皮有印着北大校徽的,也有印着凯蒂猫和小羊肖恩的,厚度大小均不相同,纸页也被撕得参差不齐。

    与其说是“日记本”,倒不如说是杨剪随手抓来乱涂乱写的废纸夹子,某些可能来自宿舍楼下的小卖部,某些可能来自某一任女友。这些本子夹满他列的表达式,他画的示意图,他计算当月收入和存款列出的表格,他备忘的ddl,也有一些诸如“今天吃什么”之类的“奇思妙想”——李白打赌这人当时在开小差,八成是上午的最后一堂课,杨剪画了个大大的问号,又在下面画了几团意味不明的食物,挨个打上了索然无味的叉子。

    这些本子李白花了一个晚上就读完了,留在身边,却又让他反反复复地翻了好多年。时间和空间的实感越来越模糊了,有时他甚至错觉自己当年也坐在那间教室,走在那条林荫浓密的五四路上,不只是一个进来送东西抑或拉人陪自己出去玩的外来客,而是实实在在地和杨剪打了个照面,拥有了一段重合的岁月。

    仔细翻还能发现更有趣的。杨剪喜欢画圆,偶有弧段略显凹凸,看得出是徒手画的,还有笔触还会出现明显断裂,或是划出跳脱的道子,应该是被同桌撞了一下。杨剪也喜欢在校刊写诗,草稿随便打在大量的运算和公式之间,改字就用黑疙瘩涂,洋洋洒洒一大堆写到底,他会画个醒目的大圈,把满意的句子框出来。

    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李白对于诗人杨剪的幻想。他迟到了,拿不到校刊,但他有更热乎的底稿。杨剪写梦,写雪原中央马群的白骨,写雷声劈开河流,写烈日之下呜咽的琴,写一个秋天的丰盛,好一片生莽,却从不写人。不写自己的情绪。他好像未曾有过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时代,也未曾为谁“怀归断肠”。然而李白有过,并且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他也写诗呢,尽管只试过一次,大概酒还没醒,他不清楚那诗是怎么写下来的,只是隔了很久,他在自己发送失败的邮件里看到了格格不入的几行。

    那首诗叫做《在……的夜晚我失去你》,原本省略号那处是有字的,可惜草稿箱时隔太久自动清空了,李白记不起来,能想起的诗行也只有一句:

    你的体温像灰尘遍布我的房间。

    ……现在回想,真是酸得不寒而栗,要是读给杨剪听,那人一定也会起层鸡皮疙瘩吧。但这的确是李白花了那么长时间体会到的真实感受,一间落满灰尘的屋子,一身杨剪的味道,他全都有,但他嫌灰不够厚,也想让味道更浓。

    现在呢?李白总是出门在外,一个月大概能有十天待在北京,白天按照预约工作,晚上就睡在店里的沙发上面。学徒工把大理石地板擦得纤尘不染,鼻子闻得到的也只有美发用品的香精味儿。那个装满废打火机和旧本子的月饼盒也看不到了,他把它们放在家里,藏在衣柜最底层的抽屉深处,却不再回家。

    不知道杨剪有没有空闲做大扫除,把它们丢掉。

    不过就算丢掉了——就算,杨剪不想留住它们,李白也不会完全丢失里面的内容。他觉得自己至少记得五成。最近总有一页在他眼前晃悠,是杨剪的摘抄,那人看到特别喜欢的书就爱动笔。然而抄下来也是随手乱丢,在把书还给图书馆之后,并没有翻阅笔记的打算,杨剪所需要的好像仅仅是抄写的过程。比如那本《霍乱时期的爱情》,李白曾在他阅读时围观,看他笔迹飞扬着,问他:爱情写得好吗?

    杨剪抬眼看着他,没来由地笑,说马尔克斯写得好。

    后来李白也拿过来读,印象中没看到结尾。

    那本书……李白总觉得它不是讲爱情的。除去爱情之外还讲了太多了,他没法理解。杨剪读过的书也太多了,他要追上并不容易,加一个“认真读过”的门槛,也还是太多。

    如今缠绕李白的却是这么一句话:疯狂只能存在于艺术。存在于科学则为假设,存在于现实则为悲剧。是达利的名言,那个作品如同怪异梦境的西班牙画家。杨剪把这三行字写在一个硬皮本的第一页,破天荒地留了白,字迹也不潦草。并且那个本子并未被随意乱用,涂鸦和诗稿直到最后一页也没出现,有的只是群论场论的习题和普物实验的设计。

    杨剪列出观点,问自己:为什么?

    然后再去解答。

    一本纯粹的假设。

    李白固然看不懂任何,这就是他记不住的那五成,但他最近总在思考“疯狂”。可能存在于艺术、科学、现实中的“疯狂”。这两个字让李白摸不到头脑。就像他思考人的情感,思考爱一个人,究竟能为他做什么。追逐,远离,咬他的手腕,舔他的脸……

    为他活着,为他杀人。

    这么多反义词,不是吗?所以爱一个人就是正和反,什么都能为他去做。人们歌颂的,望眼欲穿的,所谓“真爱”,就是毫无保留。李白问自己,这是不是太疯狂了,当他把当年浙江福建抓邪教的新闻乃至全国的邪教体系打印成一厚本随身携带,有空就无旁骛地看;当他和要价很高却不知道是否可靠的私家侦探事无巨细地描述那副面具,回忆面具后面说话的声音、面具下面走路的姿势……试图从记忆里抓出每一丝印象;当他前往一个个城镇,海边山前,却又无功而返。

    他追问这是不是疯狂。

    最终的答案是,无所谓。杨剪不想让高杰活着,当然也想让那个总是跟在高杰屁股后面害人的家伙去死。如果找到了,杨剪心里的冰会化开吗?洞能补上吗?杨遇秋会原谅自己吗,比如托个梦回来?自己又会原谅自己吗?也无所谓。李白就是得找点事做,他的悲剧早就已经酿成了,他得把它归咎于某件具体的事,某个具体的人,再花上大把力气去恨。不然怪谁呢?怪社会?怪命运?这些都太大太远,一片海哪会存心陷害他一个小虾小蟹,硬要去怪,像是碰瓷儿。那怪自己吗?怪自己就更难受了,活着这件事,就更难忍受了。

    还是现在这个定位比较合适,他拼命赚钱,成天往偏僻处钻,都有明确目的性,可以说服自己这不是昏昏度日。原本是和不熟的人说多话都会不舒服的人,现在到处打听小道消息,口音不通也凑上去和人攀谈,仿佛也没有多难。有时李白走上山路,前后无人,总会凭空生出种日暮途穷的土匪气,他想,现在有的那些破烂儿都算得了什么啊,什么都不是“好”,什么都可以随时抛下,所以他真的什么都不怕了。

    赶在二零一七过完之前,李白终于把驾照考了下来,近两年存的钱他也直接花掉大半,买了辆小丰田,suv车型,比较适合在山路上跑。没有本地户口,更抽不到京牌,他就回老家办了一个,苏f打头,从此飞机火车也不必坐了,想去什么地方直接踩油门去。

    那车被他弄得伤痕累累,常年泥裹轮胎,车壳也灰头土脸,看不出原本亮黑的漆色,越开越熟练倒是真的,从一上路心里就发怵到湘黔交界的盘山道都敢去爬,他也没用上多久。李白对杨剪的车技印象深刻,尤其是留在大凉山的那十多天,一辆破旧的国产皮卡,四五十度的大陡坡也能硬生生蹿上去,又快又稳当,从不存在拖泥带水。于是习惯性地,他时常拿自己的爬山技术跟杨剪作对比,甚至开始相信,自己已经到了青出于蓝的地步。

    不过,也许是少得可怜的线索让人沮丧,又或是停摆不前的进度引人焦虑,有时候李白车开得正顺却会突然停下来,哪怕是在马路边,冒着被罚款扣分的风险,他也要停,然后蹲在车外捂着脸,发一会儿呆。

    这种情况不止发生在奔波途中,无论是去寻仇,还是去工作,哪怕待在北京,只是一段十多分钟的车程,他也无法避免它的突然降临。

    单纯是觉得开不下去了。

    单纯是觉得哭泣毫无理由,莫名其妙。

    那就只能发呆了。

    如果能和杨剪见上一面,李白就会什么烦恼都没有了,他大概会笑出声来。但言而无信不是美德。想想就觉得惭愧,不见面这种话,他们说过不止一回,杨剪总是守约的那个,如果不是李白每次都冒出脑袋,躲在某个角落阴森森地盯过来看,他大概能把约守到最后。

    李白知道自己不能再错一次,重归于好接着一拍两散,循环往复,未免对杨剪太过折磨,对他自己也是一样,狼来了喊上三遍,牧童就必须死了。他连城西都很少再去,生怕自己离得稍微近点腿脚就不受控制,回神抬头一看,别是在冠英园,或是北京四中门口。

    不过总有扛不住的时候,失眠是小事,可怕的是持续整夜半睡半醒,做重复的梦,梦同一个人,汗流了一身,天好像不会再亮。对这种安眠药都救不了的病症,李白渐渐找到了一套自己的治疗方法。也是机缘巧合,大概是一七年中的事,他在网上搜索杨剪的名字,搜到以前的补课班,也搜到四中的网校,这才知道现如今的中小学已经有了线上教学这种东西。注册一个账号,加入相关课程,就可以在每周特定的时间收看直播,也可以看到少量公开课的录屏。

    杨剪作为高三年级竞赛班和科技实验班的物理老师,被列在师资简介的头几位。图片配的是张近期证件照,红底色白衬衫,杨剪看着镜头,似笑非笑,在一众神形憔悴的毕业班老师之间称得上一枝独秀。

    李白仔细查了几遍,最终确认,尽管那人在宣传方面似乎贡献不小,但真正有他的课程屈指可数,毕竟这种人人都能听的网课,学校在内容上必定有所保留。录屏只有两节课统共一个半小时,是个复习专题课,讲重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剩下就只有一周一次的直播了,是杨剪自己班上的习题课,没有讲义参照的话,能听明白的也不是很多。

    但李白听得认真极了。

    每周四下午他什么都不会做,无论是在山区的小旅馆还是在自己店里的仓库,他抱着笔记本电脑目不转睛。杨剪讲课是什么样的,李白以前在补习班旁听过,课间休息还给学生们送冰棍儿,某种口味只买一根,递给杨剪,他总被几个调皮男生戏称“嫂子”。现在再看,杨剪在讲台上的风格还是那样,简洁,明确,比起应试技巧更注重对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还会讲冷笑话,学生们有时候听不懂,李白总能被逗笑。

    这也只有一个半小时而已。两节课之间休息的那十分钟,摄像机也不会停,李白还能看见杨剪两手撑在课桌跟前,低头和学生聊天,能看见杨剪端起自己买的保温杯大口喝水,能看见杨剪站在窗帘边上,回看自己的板书,静得像棵树。

    李白总会看得出神,像素足够高了,杨剪看学生就像在看他。而真正面对面的时候,当两人之间没了这个小小的镜头,他很难像这样持续地对视。

    看得太深了,李白的视线就会模糊,靠发呆也抑制不住,只能把电脑放在一旁,翻遍裤子口袋大衣口袋找烟来抽。好在他给每次直播都做了录屏,标上日期,存在c盘里面名为“杨老师”的文件夹中,也倒腾到手机里,可以随时拿出来复习。

    这的确是个缓解思念的好法子,没数过看了几遍,只是看到学期结束,他感觉自己可能不是物理白痴了。

    那年的春节来得很晚,李白也是在店里过的。城里禁放烟花,春晚也无聊得很,两层高的玻璃房子,李白只开了沙发跟前一盏落地灯。玻璃壳外的城市是安静的,连车也没有几辆,北京的除夕夜总是如此,越靠内环就越难热闹起来,李白吃完了自己煮的两盒速冻饺子,感觉有点反胃,百无聊赖地躺了下去。

    二零一八年居然已经来了,明年的这个时候,就是杨剪的本命年了。

    现在杨剪在干什么?

    放假了,已经有三周没有直播可看。但那人也不会有什么变化。李白这样想着,从沙发缝里捞出自己的电脑,本打算找点贺岁片瞅一瞅,却又鬼使神差地打开了网校连接。现在能做的板块只有作业和测验,李白找了份题目叫做“期末基础自测”的试卷,三十二道单选十二道多选,七十分钟的测试时间,他没做完。

    结果得了六十三分。

    有关重力下物体运动的题一道也没错。

    李白怀疑自己在做梦,他得留下点证据,把分数拍下发朋友圈,想着第二天醒了再验证。八百年没发了,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就配了个笑脸。图片中间一行红色的“得分63”让人不明所以,员工只敢给他点赞,在评论里打问号的都是顾客,祝炎棠顶着一只水獭做头像,还问他这是什么测试,要他把链接发给自己做一下。

    李白还真给他发了过去,这回祝炎棠也是一串问号了。跟着问号还来了个短视频,看封面是香港今夜的烟花。

    李白没有打开。他看到这种华丽漂亮的阖家团圆就有本能的抗拒,又把页面划回朋友圈,新提醒有十来个,最新的,显示在外面的,是个格外扎眼的头像。

    一片很纯的蓝。

    点开来看,千真万确,就是杨剪。

    最初注册微信的时候就是这个头像,深夜,一片狼藉的床上,杨剪搂着李白,从手机相册里找出那张毫无杂质的图片。他告诉李白这叫“克莱因蓝”,能用数字精确定位——r:0,g:47,b:167,它是世界上最纯正的蓝色。

    后来在某些秀场的后台,火急火燎给人补妆的间隙,李白也在模特儿身上看到过这样的颜色。它的确很纯很美啊。

    而此刻李白看着这个方方正正的色块,就像看着一片海,引他一跃而下。他咬破了嘴唇,却还是抑制不住地打开会话界面,把祝炎棠的视频转给杨剪,和他说过年好。

    没两分钟杨剪就回复了。

    “新年快乐。”

    李白这才稍稍恢复清醒,深吸口气点开视频,祝炎棠那个自恋狂只拍了三秒钟的烟花,剩下十二秒都是怼脸自拍,神采奕奕的,也听不清在念叨什么。

    “不是我拍的。”李白按了按太阳穴。

    “我知道。”杨剪说。

    “我睡了,晚安。”接着又道。

    李白不小心滚到了地上,瞪着屏幕,“晚安。”这两个字他打错了三遍。

    杨剪摆明了不想聊天,这又有什么错呢?杨剪是在提醒他遵守他自己提出的约定。春节过完已经到了三月,再之后的日子,李白也没有再去踩那条界线。他继续活着,用他自己半死不活的方式,从名贵首饰似的男女间下班,到山林和泥土间找人,吃到芥末会掉眼泪,听到员工议论自己的八卦会翻白眼,看到感人的电影,也不过是边翻白眼边掉眼泪罢了。

    生活被一条叫做奔忙的线穿起来,就怕这线不小心断掉,会“慢慢好起来”吗?生活它究竟会好吗?李白回答不了。只是某些瞬间,他会觉得自己已经苍老不堪。每个周四依然是鲜活的,令人期待的,可高考过后习题课也随之停止,这七分之一的日子又恢复了死气沉沉。

    杨剪放假了么?会出去玩还是待在家里补觉?李白又在琢磨这些问题。从五月初开始他就没办法离开北京,接了一部新电影,祝炎棠已经成了绝对男主,饰演一位江洋大盗,良心发现地把国宝偷回来还给祖国。而在北京拍摄的戏份全部由李白的团队负责造型,本来前段时间已经拍好了,可是导演在镜头方面是个完美主义者,并且是个得罪不起的任性大佬,没费什么力气就把原班人马拉回来返工。在片场待着,周围一堆熟人,李白心里时常很空,总怕在自己抽不开身的时候红面具有了动静,可他的钱的确快花完了,年初交了店铺租金,他急需这一天五千块的佣金。

    拍摄预计在六月底彻底结束,有好几个场景都是在故宫取的景,这么多年李白屡次路过天安门,从没进去当过游客,现在却能睡在里面的戏棚,他自己也觉得有点戏剧。最后几天都在拍大盗围观升国旗的镜头,他也远远地看着,就想起杨剪起早翘课带他来看的时候,天还没亮,公交车一辆也没有,他们的摩托还被武警扣在西单了,不让开上长安街,于是牵起手玩儿命地跑。

    最终还是看上了,国歌奏响前的刹那,他们站在庞大人群的外围。杨剪举着卡片机,把他害臊的脸拨正,给他拍了好多照片。

    “你是我的蝴蝶。”杨剪看着琉璃瓦顶的朝阳,又去看李白的眼睛,还莫名地说了这句话。

    那时的李白尚且听不懂,只知道脸红。

    杀青最终还是延长了几天,七月初,李白拿到钱款,给店里交了电费,补了货,也回去踏踏实实地干了几天活儿,照顾了一些老客。也许是前段时间在文物景区被迫戒烟,现在一旦自由就抽得太凶,李白不幸得了支气管炎,只得戴着口罩给人剪发。熬到了七月底,药都开了两轮,这咳嗽还是不见好转,李白不敢抽烟了,也听了医嘱,不敢吃安眠药,半夜睡不着觉也只能自己挨着。

    他急得起了好几个痘,舌钉也刮得溃疡肿痛,成天昏昏沉沉,咳得嘴里发腥,却又觉得不能再把时间耗下去,要快点出发,至少再排查几个小镇,他就在这个问题上犹豫不决。没曾想到很快就有人帮他打断这种纠结,是那个消息最灵通的私家侦探,大半夜的,把两张照片发给了他。

    照片里光线暗淡,背景模糊不清,似是神坛,而神坛前面站了两人,第一张照片,他们对神坛跪拜,第二张照片,他们亲切握手,并排面对镜头。

    其中一个是外国人,西装革履,气度不凡,神似特朗普。

    另一个则戴着面具。

    赤红色的、足够遮住全脸的面具。长角獠牙,狰狞诡诞,黑嘴里点了个鲜红的圆点,宛如断舌一条。

    “这是当地的传单,有人在街上发,”侦探说,“原件在我这里。”

    次日一早,李白就去了这家伙位于昌平的事务所,花了两万块钱,拿到了那张小广告,也得到了它被发放的具体位置:贵州,铜仁,德江。

    再没有耽误的理由了,李白上次回北京前把那辆suv停在贵阳维修,这会儿早已完工,坐飞机过去,取了车正好往德江开。从事务所出来他就在网上买了临期机票,下午三点起飞,他抢到了最后一张。但还得回店里收拾行李,中午匆匆打了辆车往机场赶,还没开上几米,刚过了东直门外大街就开始堵,车子缓缓滑行,司机为了省钱,空调也是开一会儿关一会儿。李白只觉得一肚子火往上窜,摇下后座的车窗想透气,不经意间,他瞥了一眼路边。

    有个戴墨镜的老爷子穿着身老唐装,坐在人行道边上,两棵银杏树之间,侧对着自己这条辅路,拉一把二胡。

    乐声飘进窗口,不是《二泉映月》,倒像是在模仿马鸣和马蹄。

    路人各走各的,只有一人在他身边驻足,瘦瘦高高,可能是站了很久,跟他隔了一步远,也不看他,就低着头抽烟。衬衫袖子挽了一半,眼镜滑到鼻梁以下,同样被人流经过,同样自得其乐,好像是专心听曲的模样。

    李白却觉得他落寞。

    怎么会这样啊。

    该说是巧还是不巧?

    杨剪来三里屯干什么?

    孤孤单单的,最近又过得怎么样。

    李白不断地呼气,吸气,直直望那片树荫。他的手就搭在车门把手上,最后却缓缓上移,握住了车窗的摇把。

    玻璃升了起来,车子也又往前开了几米,闷热又一次包围了他。

    三天之后李白到达德江,又过了的大概一周,他从当地人那里打听到了红面具的消息,具体到他的“道场”在哪座山哪个村,该往哪个方向走才能找到。他庆幸当时路边的自己没有下车,没有被动摇。让人惊讶的是这边类似的红面具还有不少,是从当地那种叫做“傩”的传统戏剧里演变出来的,连纪念品商店里都有差不多的售卖。还是那位“特朗普”帮了李白一把,有个大仙,美国总统都信他!这么问问老人,很容易就能摸到门路了。

    那道场实在是隐蔽,那片山地也的确是崎岖,进去之前李白把手机卡拔了出去,拿口香糖裹着,又拿打火机烤了烤,丢进了垃圾箱。手机也还原了出厂设置,删掉所有a,更清空了通讯录和聊天记录。到了这个份上,他不想拖累别人,如果被杀了,对方没法翻他的手机寻仇,如果成功杀了人,接着落入法网,他也可以放心大胆地说一句“我没有同伙”。

    这也是实话。

    那座山夹在两列山脊之间,是比较矮的一座孤峰,一天开不过去,李白也不敢借宿,只得在车里过上一夜。他把车子停在离村庄比较近的避风处,旁边留出的空位还够一辆车通行,喝了点药裹上外套,这就准备睡了。已经连日下了半个月的雨,把路都泡烂了,八月底,空气就被浸得湿冷如冰水,他这件卫衣快要不够用,嗓子也没好,于是自己会不会因为憋不住咳嗽而耽误事就成了李白入睡前的自问自答话题。

    也许是止咳糖浆喝得太多,那天晚上李白半梦半醒之间,又一次出现了幻觉。雨还在车壳上噼里啪啦地打,车里的照明灯却开了,亮得如同白昼,杨剪就坐在副驾驶上,还是听二胡的装束,带点邪气地看着他,却又特别专注。杨剪在笑,问他累了吗?和他说,我们走吧。

    然而当李白伸出手,想要捉那手指,却捉了个空。

    梦醒了,只有雨声是真的。

    李白自己打开了照明,照着昏灯对后视镜仰头低头,仔细看了看自己。他忽然感觉到惭愧,极端的惭愧,他在做什么,他又要去做什么,杨剪知道了会怎么想?如果他活了下来,也没有露马脚,回到北京,把一切告诉杨剪,那人又会不会为他流一点眼泪。现实就是这样惨淡,李白对自己感到无奈,闷头找了这么久,临了马上就要做个了断,却犹豫了。他看着自己的耳朵、眉毛、嘴唇……那些细小又冰冷的闪。他记得哪些是杨剪送的,它们钉着他,让他软弱,踯躅,自我怀疑……让他害怕去做“脏事”,把它们弄脏。

    既然现在走上这条路,什么都不能再去怕了,那就全都摘下去吧。用烟盒装着,李白打开制动杆旁边放钥匙的小卡槽,把它们收了进去。

    随后李白关灯,又裹上卫衣,准备再睡一会儿。山影幢幢,在他身畔,一如万年的鬼,他听着这豪雨中依旧死寂的夜,毫无困意,也没有时间流逝的感觉……直到耳边隆隆。

    是打雷吗?

    不,离得更近。

    近……是在逼近吧!在那短短几秒李白甚至能感觉到地表的震颤,什么东西狂奔过来了,霎时间从上至下铺天盖地,带着汹涌的巨重!

    泥石流。李白脑海中闪过这三个字。接着前方的路就传来震响,不知是否砸了石头,大概是不能往前开了……那就只能调头向下,车跑得过山洪吗?如果山体冲上山路,抑或山路直接垮塌,他所在的这辆车没了立足的地方,结果必然是滚落,而在那么大的冲力之下就算不挤压变形爆炸,也会被泥水砂石所淹没,开门都难,没有人来救,他就只能憋死了。

    跑出去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

    李白镇静得出奇,当即推门而出,刚刚退后几步,车灯还没自动关上,一块巨石就“砰”地砸上顶盖,紧接着是更多,灯光很快就被洪流推远了,车身节节败退地滚落山破,哗啦啦的,好像有很多树被砸断……又是“砰”的一声,它爆炸了。

    身后火光四起,李白没有眼睁睁去看,他已经跑了很远,耳膜还在嗡嗡地响,脚下的路也化成了泥……

    他意识到,自己要被追上了。

    冷水冻住了脊梁骨,脚也被粘稠所纠缠。每一根骨头都酸软。

    这山洪来得太猛,太重,他好像跑不掉了。

    什么都不怕吗?

    放屁吧。

    恐惧密不透风地淹没李白,仿佛只有头脑可以喘气,他被土石重击,沿山坡滚下,他只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块碎石,缩成一团紧抓着衣料拼命捂住口鼻,不想那一点点呼吸的空间被剥夺,脑海里闪出无数面镜子,撞坏了,震碎了,万花筒般的每一个碎面都照出同样的脸。

    也不知滚了多久,多远,全身已被泥水糊住,李白渐渐感觉到静止……好像一个颠覆的沙漏,他已经沉到底部。这是静止吗?真的吗?他好像可以从衣袋里摸出手机,对着siri,他读出熟背的手机号,拨打失败才想起自己没了si卡。接着又按下紧急备忘,李白想说点什么,他说完了,勉强睁开眼,好像可以看到屏幕的亮,可以给这段话写个名字。所有光都有重影,想写我爱你,到底写出的是什么。李白没有力气再去检查了,强烈的眩晕撕扯他头脑的一切活动,只是在想,如果这些都不是真的,还是幻觉……

    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嘴里全是土腥,又好像剩下一点止咳糖浆的味道,从眼睛到脑门都很疼,像在流血。杨剪又来找他了,把那些碎玻璃拼起来,圆成单独一面镜子,映出清晰平滑的面孔。在他漆黑的视线中,杨剪亮得像弯明月,还在问他累了吗。

    累了。是真的,很累很累了。

    李白很快就昏了过去。

    有时候接受死亡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困难,而在接受之后,又得知自己还活着,先前的秘密都变得赤裸裸,这才是真正的挑战。李白醒时正听到床边帘子外面的通话声,是个南方口音浓重的男人,也许是医生,正在给人指路。到了贵阳该怎么走,到了铜仁该怎么走……他再熟悉不过了。

    那人还这样称呼对方:杨老师。

    李白顿时头痛欲裂,差点一坐而起,全身却疼得使不上力气。他闻到一股难闻且浓郁的味道,周围有人在骂,问护士跑哪去了,有人在哭喊,求护士轻点,那股潮乎乎的馊味大概来自于他们。他还看到帘子上印的“德江县人民医院”的字样,愣了一会儿,最终不得不承认,自己还活着。

    这件事被通知给了杨剪。

    本以为那人听见自己没有大事,不是活不下去了,还会继续陪自己维持那个约定。他已经失败了吧,他什么都没做成,还倒霉撞上天灾,连车带行李全都没了,都是因为他磨磨蹭蹭错过了时机!那又哪来的理由和资格?他宁愿杨剪充耳不闻。

    也不要看他的狼狈。

    可杨剪真的要来了。

    现在已经快开学了,不是吗?带高三要从月初就开始开会备课,不是吗?这些都是真的。

    可杨剪来也是真的。都已经从贵阳出发了。

    那就等吧,等等等等等,李白迟钝的大脑缓缓地转,像个忧愁的懦夫那样等,像个快活的傻子那样等。

    电话挂断之后,帘子有动静,李白在它被拉开之前闭上了眼,有人给他脸上的伤涂火辣辣的药水,他也面不改色。

    他准备装睡到底。

    也准备等到底。

    身上什么都不剩,在这等待的过程中,李白也看不了时间,只听到有新人进来,也有人被送走去了icu,但他觉得自己没有等太久,又像是等待本身也渐渐褪去恐怖,成了一件可爱的事。他的手指渐渐恢复了灵活,腰上也有力气了,脑袋里有好多想法,帘外传来熟悉的声音时他却再度变回空白,动都不敢动上一下。

    睁开装睡的眼,李白透过缝隙去看。

    杨剪侧对病床,微微低着头,正和医生小声交谈,很快又拿起手机外放着听。杨老师我爱你。怎么呜呜咽咽的全是哭声。杨剪听得风平浪静,他也被淋湿了,夹克衫上全是水痕,头发硬邦邦地不肯贴上头皮,却终究无法蓬松,就像是梳了油头。

    这是什么冒雨跑过来的小动物。

    李白已经无暇自顾,只是贪婪地看着他,心里胡思乱想,在预感他要转脸或是移动视线时,又紧紧闭上眼。可是闭不闭眼又有什么区别,无论如何,这一次还是他打破了约定。

    杨剪也还是找到了他。

    他听到床边的持续输入的点滴,听到窗外的残雨。啪嗒,啪嗒,它们都发出水的声音,是在倒数,还是刚开始计时。那人终究要靠近,和他对视。他的杯子在哪儿呢,紧紧抓在手里,可他自己都被淹没了,淹成一面湖,他站在湖心随时都有可能沉没,低头去看,湖水映出的却是别人的影子。

    而现在,此时此刻,这影子竟从湖底爬了出来,站在和他相同的平面,走近他,搅动他的波光。门帘被拉开,杨剪的味道像积在左右心室里的一把灰,洒满了李白的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