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学 > 新崇祯纪实 > 116新任县令

116新任县令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免费文学 www.mf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何廷枢看着冯县令的丑态,颇为厌恶的道:“本官当然知道,贪欲而已。”

    又不耐烦的道:“先一边侯着,再不识趣,本官就此撒手不管了。”

    都是老油条,没必要多说。

    冯县令见事情已无转机,只得勉力站起来,心内盘算着能不能找人求援,如果进了东厂该交代些什么。

    何廷枢转过脸来换上一副和蔼的表情对李正泉道:“当初本官接任顺天府的时候,陛下问我怎么看,本官回曰一张白纸好作画。

    现在,本官可就将宛平这张白纸交给你了。”

    李正泉拱手正容道“下官必不辱命。”

    “你还有什么要求?”

    李正泉笑道:“下官还真有事要府尊帮忙。”

    “说。”

    “顺天府的衙役民壮与户房贴写,下官要借用几日,等到下官在宛平重新招募之后再归还,大约需要十余日。”

    何廷枢旋即眼前一亮,花户自投之事也解决了:“本官准了,顺天府的人随你借用。

    可顺天府事务也是极为繁杂,本官只能暂时将派往各州县之人召回,花户自投之事稍待几日再说。”

    “下官遵命。”

    何廷枢又多了几分满意,捋须道:“事不宜迟,你今日就去交接。”

    “下官告辞。”李正泉也很痛快。

    ---

    冯县令一脸呆滞,上了轿子与李正泉一同回到县衙。

    从侧门进入县衙,将官印等物交予李正泉,其余也没什么可交接的。

    通常最为艰难的交接账簿环节,反而是最简单的,因为所有见不得人的事项都不必再想办法抹平。

    回到后衙与妻儿交代一番,没有结果之前,暂时也不用考虑搬出去。

    次日一早,冯县令径自去投案自首。

    ---

    李正泉在顺天府衙门有自己的住处,交接完毕后自然不会留在县衙。

    对于他来说,这是个重要的机会,这种机会通常不会很多。

    因此,次日一早他就带了顺天府四五十号衙役浩浩荡荡的直奔宛平县衙。

    县衙外恍如集市一般热闹。

    衙门大门两侧向外展开的八字墙,位于门前东侧的申明亭、旌善亭,还有天下所有县衙前必不可少的旅店、酒店、茶馆、药铺,这些本就是吸引人的地方。

    现在又多了百十口告状的,更是显得嘈乱纷杂。

    八字墙,官府有什么政策、公告都会贴在上面。

    申明亭,内有木制黑漆牌匾,上记本地坏人坏事及惩处。

    旌善亭,内悬木制红漆牌匾,记载本地好人好事。

    旅馆,给进城告状的人预备的,这几日人多,东家乐得嘴都合不拢了。

    茶馆,雇人写状纸、请讼师,衙役胥吏与外界沟通舞弊等等,以及打探消息、散播消息,凡此种种勾当大多在这里进行。

    酒家,除了有茶馆部分功能外,也是公款吃喝的地方。

    药铺,这就不用说了,挨了板子吃了夹棍,总得治吧!

    其余什么典当、钱庄等等,只要能与衙门勾当扯上关系,就能在县衙前一条街上找到。

    李正泉摇头笑笑,下马径直从大门进入——衙门大门白日里是长开不闭的。

    衙门口东侧有一大鼓置于木架之上,通常说的击鼓鸣冤就是敲这鼓。

    但是敲这鼓代价有些大,稍有不慎就会挨板子,所以一般也没人敲它。

    进了大门,映入眼帘的就是‘仪门’,也就是二门,二门外东侧有一土地庙。

    这土地庙名气可不小,又名‘皮场庙’。

    朱元璋时执行严刑重法,贪污60两就‘枭首示众’,还要剥皮实草。

    剥皮就在这土地庙,填上草后也悬挂在这里,这玩意无论说还是看,都挺渗人的。

    不过大明中期后贪风日盛,这东西早已成了传说。

    当然,法还在,也没有改,只是不执行而已。

    二门通常是紧紧的关闭的,当然现在早有人将门打开。

    进了二门迎面一个小亭子,内有一块石碑——‘戒石’,正面3个大字‘公生明’。

    过去后回头看,上有16个大字:

    尔俸尔禄,民脂民膏。

    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这个戒石古已有之,到了宋朝内容就已经固定,并且沿用到清末。

    唯一的变化就是位置,大概县太爷收银子收的有些多,看见这16个大字总觉得有些添堵,戒石位置就逐渐从大堂挪到了大门、二门之间的甬道上。

    大堂各有名称,宛平的大堂叫节爱堂,大明所有的大堂还有个别号——讼堂,打官司的地方。

    堂前木架上有一大鼓,‘升堂鼓’、‘退堂鼓’说的就是它。

    进了大堂,正面有像讲台一般一个台子,上有官帽椅,有长方形公案,案上有签筒、醒目、笔墨等办公用具,两侧有写着‘回避’等字样的牌面。

    台子背后是堂帐,后面有门通向见日堂——二堂,再后面就是知县住宅了。

    全大明的县衙基本都是这样的规制。

    李正泉无意再去后面,径自来到台上坐下:“来人,召集宛平衙役,击鼓升堂。”

    升堂,通常就是县太爷准备干活接讼状了——县太爷并不是所有时候都干活的。

    根据各县繁简与县太爷勤奋的程度,大明的县官通常是3-10日接一次讼状,遇上农忙还会停止两三个月,冯县令就是以这个借口不受理农户上告。

    不用他召集,宛平县的衙役早已经聚集在门外,听得通判的命令,就欲进来各执仪仗开工。

    “你等在一旁等候。”随着声音,大堂内出来一个二十岁上下的俊秀年轻人,头戴方巾身穿道袍,拦住了宛平县的衙役。

    “这谁啊?”众衙役交头接耳互相打听。

    “李通判的幕友孙成敏。”有知情人悄悄地道。

    李正泉是山东人,高中状元后除了让家人前来,又将几个平素交好之同窗、好友召来。

    如果有士子在场,一定认得此人就是当日向李通判泼墨之人。

    幕友,后世师爷的雏形。

    京师说大也大,说小也小,最起码,如果有心的话,这种事是很容易打听到的。

    这就得罪不起了。

    众人只得讪讪的站在大堂外等候,心里却感觉有些不对。

    自有衙役将放告牌抬出去,牌子的作用就是告知百姓今日县太爷接受诉状了。

    没多久,众乡民就在衙役指挥下依次进入等候在大堂外。

    进来一人后,李正泉径直问道:“你要告什么?”

    “县尊,小的李进,状告里长张四贪墨小的的税银。”进来的农户跪在地上回到。

    衙役忙将诉状接过呈给李正泉。

    李正泉接过来大略一看,收税不给票。

    “张四呢?”

    “回县尊,张四就在门外。”

    “传张四。”

    须臾间,侯在堂外的李四就被带进来。

    “张四,李进告你侵吞他的税赋,你也什么可说的?”

    “回县尊,小的冤枉。”

    有人指点过,张四早知道会如此,不慌不忙的道:“县里来人就没给税票,只是口头说了税额,小的也是依着公差定的数额收取。”

    “哪个公差,你可还认得?”

    “小的认得,就是堂外的王班头。”

    “传他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