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学 > 新崇祯纪实 > 111新政的开启

111新政的开启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免费文学 www.mf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很明显,不管谁推着谁走,原定的计划已经行不通了。

    既然下定决心,那就必须重新拟定计划,当然这事急不来。

    现在如何给何廷枢以支持,如何让清丈顺利进行才是首要问题。

    打起精神仔细考虑。

    首先要做的,肯定是控制舆论,控制一个可以将他的意图、政策完整、及时的传递下去的渠道。

    借助这个渠道,他可以与文官争夺话语权,同时占据道义制高点打击文官。

    抓住哪个渠道控制舆论也有讲究,起码目前的邸报是不行的。

    邸报,又叫邸鈔、京报,最先出现时通常是给基层官员看的,内容大多是圣旨、官员调任信息、奏疏等朝政信息。

    时至今日,邸报内容已经包括社会的方方面面,从朝政到经济再到社会新闻都有登载,阅读人群也已经从官吏扩大到对朝政有兴趣的士绅、学子生员。

    一些有需要的人也会特意收集、购买,比如西门庆就曾经买过,‘叫了吴主管来,与他五两银子,教他连夜去县中孔目房中,抄录一张东京行下来的文书邸报。’

    内容也五花八门,比如嘉靖戊申七月邸报‘大同右卫参将马继宗家,舍人禄之女年十七,将嫁,化男子’。

    是不是很惊悚?

    马上嫁人了,大姑娘变成小伙子了,这也能堂而皇之的登载于邸报上。

    邸报的信息收集来自于六科、通政司,发行则是提塘官抄录后借助驿站进行传播。

    具体来说,奏疏等信息由通政司收集送与皇帝,经一系列程序作出处理后发给六科,六科则抄发给各相关衙门,这时候六科就会将抄发的文件进行编辑以供提塘官抄录。

    提塘官,大明各地的巡抚与总兵派驻在京师专门处理邸报的官员。

    这其实就是朝廷控制的报纸,而大明朝廷也显然意识到这一点,对邸报内容作了一些限制,比如‘禁抄发军机’,‘凡涉及机密之事,不得传抄’。

    可惜,既然是朝廷控制的报纸,那就必然受制于朝廷。

    三个环节中的大大小小的官吏都可能明着暗着捣乱,受众的限制也使得皇帝很难将自己的意图昭告天下。

    因此,朱由检必须有一份能自行决定内容、脱离朝廷的控制、能最大限度的扩大阅读人群的报纸,这其中的意义不必细说。

    既然要办报,经费、印刷、发行、价格等等方面就要考虑。

    ——

    11日下午,召来魏忠贤、曹化淳,再召王承恩与曹变蛟——其余诸人都在房山军营。

    “臣对印刷等事务一无所知,还是要请曹掌印来说。”魏忠贤对曹化淳很客气。

    这厮执掌皇帝的财务不说,还执掌着大伙的财路,得罪不得。

    曹化淳对此是一清二楚,毕竟管理、清理宫内工匠,盘查账簿就是他的本职工作。

    “陛下,印刷不是问题,成本也不高……。”

    此时,大明印刷邸报已经改用木活字了。

    每个工匠每日工钱只有0.04两,每日可刻字百个左右,技术娴熟者可以刻150字以上。

    如果按照皇帝的意思改用铜制活字,刻字会慢一半以上,不过使用期会长的多,成本只会更低。

    而铜是一次性投入,也可以重复使用,几乎可以省略不计。

    纸张已经改用最便宜的毛边纸与连七纸。

    这两种纸都是福建、江西出产的竹纸,经过万历年间的技术改造后,现在作为印刷书籍用纸普遍使用。

    毛边纸价格百张0.02两银子,连七纸略贵一些,0.026两。

    如果改用棉纸就贵了,百张起码0.5两。

    “陛下,印刷成本里最高的就是人工与纸张。

    印刷数量多时,其余成本都可以忽略不计。”曹化淳总结道:“如果按照邸报大小,印制数千张时,每张邸报成本在纸张价格上增加3-4成也就够了。”

    由于毛笔字字体大,现在每张纸大约只有400-500字,如果能用鹅毛笔书写,1000字以上毫无问题。

    每百张0.026两,取中间价800文=1两,大约等于20文,每张邸报即使成本翻倍,也不过0.4文。

    如果每份邸报十张,也不过4文,用鹅毛笔写还会低一半。

    有些懵,不是说古代书籍死贵死贵的,导致平民读不起书吗?

    怎么会这么便宜?

    “臣以为,陛下不妨将价格定得低些,每张二文即可,发行则可以在京师内招募游民,每人每日卖出几十份即可糊口。”魏忠贤提出建议。

    “外地发行呢?”朱由检问道。

    这可不只是为京师准备的。

    虽然京师在册人口百万,据说还有三四成的不在册外地人,每日卖出几万份没有问题,足以养活一个印刷作坊。

    可他的目的不仅是京师的。

    曹化淳分析道:“陛下何必心急。

    如果邸报看的人多,自然会有人购买了运到外地出售,如果数量多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有人来求着在各地印刷。

    您不想借助朝廷的力量的话,就只能顺其自然。”

    也是,有些心急了。

    “朕知道了。

    曹化淳在宫外筹备地方、工匠、工具,魏忠贤你负责派人收集每日的疏抄等。

    先用木活字印制,朕这几日将字帖写出来后改以铜活字。”

    不是开玩笑,前世唯一的特长大概也就是钢笔字了,放眼大明,用鹅毛笔有谁能比他写得好?

    只有繁体字是个麻烦,说不得要临阵磨枪了。

    提笔写了几个字以确定铜活字大小,再安排研究油墨——大明现在使用的水墨。

    ————

    商议完邸报,事情还有很多。

    “曹变蛟,派得力之人去关外,与王督师交涉招募蒙古人,大汉将军营扩编一倍。”

    “王承恩,在山西、北直隶招募士卒,暂时定为3万人,优先在灾民中招募。

    所需粮饷由京营粮饷里调拨,仿照奋武三营例子办理。

    五军刀叉围子手等皇城守卫军,这次全部将营号拿过来,朕要重新编练。”

    听了皇帝的命令,两人表情截然不同。

    曹变蛟自然是兴奋的很。

    招募了这些稍加训练即可成军的蒙古人,大汉将军营编制将达到1.3万人,一个总兵妥妥的攥在手里了,所缺的就是战功了。

    王承恩很是担忧,又很疑惑。

    既不知道皇帝为什么一改小心翼翼的态度,忽然要对京营大动干戈。

    又担心惹出什么事端,这可是十个营的规模。

    “陛下,是不是操之过急了?”

    “无须多说,你照做就是。”朱由检也没解释:“魏忠贤,此事还要你大力协助。”

    “臣遵旨。”

    皇帝决意如此,二人也只能遵旨了。

    “曹化淳,再从各部调拨工匠去军器厂,武器铠甲产量还要提高。房山军营继续扩大,夫役尽量从流民中招募。

    天津卫盐池进度要加快,需要的人手也尽量在流民中招募。”

    “陛下,添加水轮、唧筒、赶制机械,还有厂房等,这都需要几个月才能见效,现在调拨工匠为时尚早。”

    “这些你自行安排。”

    “臣遵旨。”

    “魏忠贤,让郭允厚将这部分粮饷转到禁军名下。

    再令户部、工部合议挤出些银子修缮水利,此事由你派人监视,若是有不开眼的,重惩。

    再拟旨,朕虑煤窑关系国计民生,因此放开禁令,所有人等只需到顺天府办理手续照章纳税,即可自行开采煤窑。”

    魏忠贤听了大惊失色:“陛下,此事还需慎重。”